

和美乡村入画来
郎溪讯 郎溪县姚村镇妙泉村,地处镇西端,省级中心村建设示范点,“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创建示范村,入评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市第二届“十大美丽乡村”,村中的杜鹃花谷景区创成AAA景区;该村连续承办了7届姚村镇映山红乡村赏花节。2024年,妙泉村入选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借此契机,镇党委、政府以党建为引领,围绕“五美”共建主题,从村情和群众需求出发,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谱写乡村振兴华章。
擦亮党建品牌,“五微力量”显活力
姚村镇妙泉村盛村中心村的杜鹃花谷景区,秋日的一天早晨,第一缕朝阳唤醒了景区的古松林,也唤来了巡林人毛宗同。
家住盛村中心村的毛宗同,原盛村小学退休教师,老党员,虽已是80岁高龄,他却依然坚持每天到古松林里走走、看看,仔细观察每一棵古松的健康状况,并拍摄制作古松抖音小视频用于宣传。
自从妙泉村创新推行“三员五岗”,发动群众做好“微公益”,退而不休的毛老师自荐认领了村头古松林的“党员护树岗”,巡逻古松林成了他的每日功课。
家住该村九村组的年轻党员王建平,在姚家塔集镇经营一个杂货店。与毛老师一样,王建平也认领了一个岗位,即“党员护绿岗”。今年10月下旬,妙泉村开展旅游环线秋季环境整治行动,他毫不犹豫关了店门,背起割草机加入清理路边绿化带的劳动队伍,一干就是两整天。
“钱是挣不尽的,村里的公益活动,哪能错过!”王建平表示。
据悉,毛宗同和王建平参加的“微公益”活动,是该镇今年持续擦亮的“五微力量”党建品牌的内容之一,就是针对基层所盼、群众所需、党员所能而设立的“三员五岗”,即纠纷义务调解员、乡风文明监督员、村级事务协管员,划定了党员护树岗、护绿岗、巡查岗、安全岗、环卫岗,每月组织党员开展1次公益活动,从身边“微”处落实、小事做起,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除此之外,“五微力量”还包括“微课堂”,即借助现有的党群议事机制,打造庭院微课堂、板凳微课堂、银杏树下微课堂、议事亭微课堂等接地气的特色党课模式,党群共学,听取民情民意,传达党的好声音,今年以来,全镇开展各类微课堂共计168场次;“微形象”,即在党员家庭加挂党员标识牌,公示党员姓名及一句话承诺等,激发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党员加强自我约束,积极践诺,展示良好形象;“微服务”,即结对帮带,有发展能力的党员每人结对帮带一名群众对象户,为群众发展产业选准增收项目并给予技术指导,今年以来,全镇已有170名党员与群众结对发展,共奔富路;“微榜样”,以妙泉村为示范点,结合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设立文明和谐星、庭院美化星、服务奉献星、带头致富星、公益活力星等“五星”指标,半年评定一次,让党员努力有方向,群众学习有榜样。
该镇分管党建工作的镇党委委员朱嫣然介绍,今年以来,在上级组织部门的指导下,姚村镇党委创新载体,打造亮点,以年度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点妙泉村为轴心,擦亮“五微“力量,激发党员细胞活力党建品牌,将党建元素融入和美乡村建设中,以点带面,推动全镇基层党建工作显活力、增特色、树品牌。
实施项目建设,文旅发展开新篇
“鸦山生态美,漂流响龙峡,山水添新景,旅游富农家”。这是妙泉村民林思凡新创作的打油诗,其中提到的“漂流”就是妙泉村今年开建的“郎溪响龙峡漂流项目”。
目前,漂流上站点及下站点的游客服务中心、公厕等主体工程告竣,漂道整治完毕,拦水坝、滚水坝等8个坝站建设也已完工,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正在抓紧扫尾。
据悉,响龙峡漂流项目建设点位于姚村镇妙泉村,上、下站点的位置在该村鸦山组和姚家塔集镇,漂流长度约4.1千米,落差约55米,为妙泉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中的产业提质增效类项目,总投资约5100万元,项目竣工后对该镇全域旅游发展是一个质的突破。
漂流项目所在的妙泉村永丰河,一路青山逶迤,溪流蜿蜒轻歌,生态特质秀丽,新景点的开建,增添了旅游业态,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遇和选择。家住该村水榨组的陈慧,1972年出生,曾在县城做过多年餐饮,乡村旅游的春风召唤她返乡创业——开办了一个主打特色土菜的农家乐,“以前有不少游客到鸦山玩,到了饭点老是找不到吃饭的地方,正巧漂流线路从家门口经过,我就萌生了回家做餐饮的想法,今年4月开张了这个农家乐。”
10月下旬,距离响龙峡漂流上站点百米处,工人师傅正在实施“一清桥”等3座古桥的扫尾工程:归正桥面条石、安装石质护栏、垒砌桥头护坡。
现场负责人李丁介绍,修缮这3座古桥属于鸦山古道保护性修缮工程的建设内容,即“郎溪县徽杭古道-古徽道东线郎溪段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其修缮范围为古徽道东线郎溪段的东线古寺遗址北侧山麓至山顶的古道,长约682米(含沿途3座古桥)。修缮工程于今年6月启动,古道及古桥修缮均已接近尾声,相关节点的细节完善进行中。
据悉,徽杭古道东线郎溪段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由该镇妙泉村姚家塔起始,分为东、西两线,交汇于宣州区水东镇,较为出名的是东线,其主要路段位于妙泉村的鸦山岭,又叫鸦山古道,2013年,鸦山古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道修缮,同属妙泉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是文化传承保护类项目。修缮鸦山古道,既是修旧如旧保护文物,也是向新而为,让文物呈现新光彩、焕发新魅力,提升了古道景点的品味和美誉度,助力姚村镇文旅融合发展开启新篇章。
据该镇农办主任王亚介绍,入选2024年度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的妙泉村,根据郎溪县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实施方案,拟定了包括响龙峡漂流、鸦山古道修缮在内的14个建设项目,总投资2.79亿元,其中产业提质增效类9个,生态绿色发展类3个,文化传承保护类1个,人才培育支撑类与治理活力有序类合并为1个,这些项目工程,既有各级财政投入,也有国控集团和社会资本投入,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实施中。
另悉,妙泉村今年还实施了8个重点自然村环境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增设“五小园”和微景观,“整”出和美乡村新气象。
发展一村一品,用绿活绿产业兴
妙泉村竹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古树名木众多,早年创成安徽省森林村庄,入选安徽省2019年国家森林乡村认定名录,2024年10月,该村获评首批宣城市“零碳乡村”。
靠山吃山,用绿活绿,近年来,该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的“一村一品”经济模式,不负青山,拓展富路。
家住该村新华组的倪永刚,64岁,是一位有着近20年养羊史的“羊倌”,从最初的8只种羊,发展到现在每年存栏300余只的养羊规模,他家靠着发羊财过上了富裕日子。
距村不远的竹山冲,一只只波尔山羊四散开来,有的呼哧啃食林间的青草和蒿叶,有的蹦跳嬉戏,咩咩的叫唤声此起彼伏。
倪永刚介绍,这个山冲有他的山场,也有别人家的松树山和毛竹山,羊子吃掉林间的杂草和蒿子,又留下粪便为松树和毛竹的生长提供肥料,林下牧羊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村上的人都乐意把山场提供给我牧羊。”
与竹山冲仅一山之隔的望梅山,是村民黄代新承包种植杨梅的山场,依据“望梅止渴”而取名。秋冬季节比较闲,黄代新每天背着割草机,上山割除杨梅树下的野竹和荆棘,他说:“把杂灌割了再松松土,给杨梅树下一点农家肥,就指望来年端午节前后卖果子了。”
1976年出生的黄代新,是土生土长的妙泉村盛村组村民,原先做竹制品营销,2017年,他返乡创业,流转山场50余亩,营造杨梅园,自己增收,打理园子又带动周边10余人季节性务工。
2022年,黄代新从山东购回80只种兔,在望梅山上开启探索“种植+养殖”的产业模式。“养兔子主要是为了肥料,兔粪的肥效好,生态果园,不能使用化肥,更不能打除草剂,我就想到养兔子,杨梅树下的杂草和野蒿子,用兔子来解决掉,节省了除草的人工费,另外,卖商品兔又可以增加收入。”黄代新道了杨梅林里散养兔子的好处。
有了生态特质,商品兔就不愁卖。“每年出售商品兔400——500只,大部分是附近农家乐的订单,外面的游客也买一些。”黄代新说,“本村有几个脱贫户感兴趣,想跟着学养兔,我就以优惠价提供种兔,并提供技术服务,能够带动乡亲养兔,一起兴产业,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此类林下经济例子很多,最出名也是最“大众”的还是该村的竹林野茶产业。这里是历史名茶“瑞草魁”的主产地,茶叶主打生态牌,每年茶季,山山采野茶,户户新茶香,高山“一片叶”,带富众乡亲。
此外,该村还依托丰富的毛竹资源创办竹器加工厂和竹枝扫把加工作坊,延伸森林资源的产业链,让更多村民靠山吃山,因“绿”增收。
倡树文明新风,和美乡村人文美
11月1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在湖北省十堰市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郎溪县臧永元当选诚实守信类“中国好人”。
退伍老兵臧永元出生在姚村镇妙泉村九村组,40余载为姚村暴动牺牲的烈士正名。眼下,退伍不褪色的臧永元仍然在发挥余热——开展红色宣讲活动。
今年国庆期间,臧永元重走故里,先后在妙泉村的议事亭和古银杏树下开展两场(次)宣讲活动,将红色教育和文明新风送至大山深处。
“现在,妙泉村如火如荼地开展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这里越建越美,越来越漂亮,每一次回乡,都有亮点呈现,我感到很高兴,趁着健康状况尚好,我力所能及地开展宣讲,把本土的红色故事讲好,把家乡的发展宣传好,让更多的人了解姚村,认识姚村,积极支持、参与姚村镇的和美乡村建设。”臧永元表示。
近年来,妙泉村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等创评活动,持续做好“身边好人”推举上榜工作及“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激发好人效应,以好人精神聚力共建和美妙泉。该村张淑萍、林思凡、张才发等先后获评“宣城好人”和“宣城市道德模范“,获评“郎溪好人”及镇、村两级好人若干。
(数据来源:姚村镇人民政府)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