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田变大田 破解大难题
郎溪讯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3月14日上午,位于新发镇双桥村的水田里,机器轰鸣,趁着晴好天气,数台挖土机对道路、水渠等工程进行扫尾。记者站在钟桥河堤上,向远处眺望,平整后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
从“零碎”到“平川”,双桥村村委会干部戴观平亲眼见证了脚下这片田地的巨大变化。作为该村小田变大田现场负责人,戴观平几乎每天奔走在田间地头。“这个改造范围有377亩,涉及田块共335块,之前高低、大小不一,最小的田块只有0.2亩,属前塘组,平整后每个田块在7~8亩之间。”戴观平告诉记者。目前已改造农田125亩,同时因整合废弃塘口等新增耕地14.85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所谓小田变大田,就是将各家各户小而散的田地优化合并,做好平整土地、畅通路网、土壤改良等措施,打造田块整齐、规模连片、耕作条件良好、宜机化作业的大田。同时,平整后田埂减少,边边角角也变成了农田。
“过去由于每家每户都是小块的田地,种植成本高,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也很少有大户前来流转土地。”一旁该村种植大户戴习云高兴地说,“这片农田我已经承包了220亩,改造后田块不仅面积变大了,而且连片,有利于我们耕种。”
记者站在该镇花园村小田变大田项目现场,放眼一望,只见田块成方、沟渠相通、道路相连,田里小麦绿油油。“通过平整土地,将小田变大田,不仅有利于机械化耕作,而且种田的综合效益也大幅提高,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该镇花园村党总支书记牟学明看着长势喜人的小麦,开心地说道。
花园村河上桥自然村原先有一大片坑塘,总面积近100亩,部分坑塘被用于鱼虾养殖,但效益低下,剩下部分被废弃。为了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花园村结合该村自然村土地整治,重点对坑塘水面进行挖土填土覆土,包括充当有效土层的一般土壤和充当耕作层的优质土壤的填土和覆土,通过该项目建设使土地整治的旱地面积及目前状态的坑塘面积成为标准农田,共300多亩。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最终促进农业经营增效。”县农业农村局项目办主任夏伟光说,近年来,我县以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前提,以打破田埂、田沟界限为核心,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为目标,积极开展了小田变大田改革探索,通过项目示范、大户带动、政策引导等方式,积极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累计完成小田变大田4.628万亩。
据了解,我县将进一步把小田变大田改革向纵深推进,结合大托管、主体引领等,继续实施小田变大田2.4万亩,同时重点突出政策、项目和资金整合,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
(余克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